香港故事丨深海科考的香港力量
黑暗、高压、冰冷……深海,一个充满未知与神秘的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人类生命的禁区。
“在深海研究领域,中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革命性的窗口。”9月底刚完成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的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教授邱建文说。
9月24日在首次访问香港的“深海一号”远洋科考船上拍摄的“蛟龙号”。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作为首位进入“蛟龙号”的香港科学家,从2013年参加“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阶段首个航次,到作为联合首席科学家参与今年“蛟龙号”的首个国际航次,邱建文为能在中国海洋探索的道路上贡献香港力量而“深感荣幸”。
合作,释放潜能
2024年9月底,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结束科考行程。本航次中,中国远洋科考船“深海一号”上搭载着“蛟龙号”和包括3名香港科学家在内的10余名中外科学家。
“这是首次有外国科学家搭乘‘蛟龙号’开展深海科考,也是内地、香港与国外科学家联合开展的国际航次,香港科学家团队在其中承担了很多工作。”45天里,邱建文与多国科学家一同探寻西太平洋的深海奥秘。
10月22日,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谭佳铭 摄
下潜探索的海山环境是他此前较少涉足的领域。“团队中有经验丰富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能相互分享经验。”邱建文说,不同国籍与背景的科学家们一同采集标本、处理样品、召开研讨会,科研氛围良好,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一次采样中,邱建文将某种此前未曾见过的海绵误认为垃圾。好在有研究相关领域的西班牙科学家安德鲁及时提醒,才让他没错过这些特别的“小东西”。
“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各有所长,合作能让各方受到启发,也为日后更多科学研究创造可能。”邱建文希望通过这类国际合作探索活动,让世界了解中国海洋科学的最新发展,共享中国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
在船上,科学家们根据专业分组和分工,紧锣密鼓地进行样品处理工作是常见的场景。
“很多深海生物离开原有环境后,降解速度非常快,所以大家会互相帮忙,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样品保存和分类。”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张珊说。
10月14日,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张珊接受新华社采访。新华社记者 谭佳铭 摄
在此航次中,她被安排与两名外籍女性潜航员相伴搭乘“蛟龙号”潜入1270米的海底进行科考作业。下潜过程中,来自同伴的细心照顾,让首次参与深潜的张珊倍感温暖。“海底温度非常低,她们不仅会提醒我做好御寒措施,贴心地跟我分享经验,采样过程中也给了我很多关心和照顾。”
在她们眼中,虽然彼此国籍和背景不同,却都拥有一颗渴望为海洋可持续发展献力的心。
成长,拓展视野
本次科考期间,“蛟龙号”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18次下潜作业,邱建文参与了其中的两次任务。说起这位早在2013年就与之结缘的“老友”,邱建文不禁连连称赞。在他看来,相隔多年,潜水器其他运作条件和机器设备性能都已大幅提升。
“升级后的‘蛟龙号’不仅配备高清摄像设备,采样工具也从原本的两个机械手升级成虹吸装置;搭载它的船也从‘向阳红09’更新为‘深海一号’。”邱建文欣喜地说,新船在行驶中非常安静,浓重的机油味也消失了。
多年来,6个大项28个小项的技术升级,让如今的“蛟龙号”性能更强大。“保守估计,此航次至少发现了几十个新物种,就连目前全球仅存38种的稀有盲龙虾,这次我们都遇到了2种。”邱建文说。
他感慨道,相较11年前,国家如今无论是科研能力、探测设备、专家团队建设还是航行的生活条件,都有显著提升。“我们香港科研工作者也因此有了更多深入海底探索的机会,要珍惜。”
“正是国家载人深潜事业的发展与突破,才让我这样的香港科学家有机会畅游深海。”邱建文说。
从2013年随“蛟龙号”在冷泉区取样开始,邱建文着手展开了多项关于深海生物多样性、深海遗传结构以及群体连通性等课题的研究,在见证中国深潜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引领香港青年学者不断进取开拓。
环保,迫在眉睫
在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中,3名来自香港的科学家搭乘“蛟龙号”下潜,研究领域涉及深海生物和海洋化学。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王琪,是本航次中香港科学家里下潜最深的一位,最大下潜深度达到4700米。从事海洋环境化学方向研究的他,此前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实验室中处理和分析环境样本。
10月14日,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王琪在检验样品。新华社记者 谭佳铭 摄
“非常有幸能亲眼看到海底的生态系统,更直观地了解海洋环境。”回忆起当年在“蛟龙号”里看到的画面,王琪记忆犹新。“海底的世界很梦幻,远离尘嚣,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
然而,在“蛟龙号”此行的多个潜次中,都发现了不同类型的深海垃圾,这让他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品,但一些新型化学品被排放到环境中不会被降解,会随着洋流逐步迁移到深海。”尽管目前关于新污染物对深海环境影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但严酷的现实让王琪意识到,回实验室后要更努力高效地做好科研。
张珊曾在下潜过程中看到颜色异常鲜艳的蓝色“生物”。“本以为是发现了某个新物种,采集研究后却发现是塑料垃圾。”提到这些,张珊十分心痛。
“还有些棉麻手套和口罩,这些不属于海洋的东西,都出现在不该出现的海底,将给海洋生物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在张珊眼中,神秘的深海不是生命的荒漠,应该是属于多样生物的天堂。
“我们的努力不仅是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也为了保护那些生活在秘境的陌生生命。”她说。
关键词: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 香港故事丨深海科考的香港力量2024-12-10
- 5G规模化应用扬帆远航2024-12-10
- 从“夯基架梁”到深度应用——工业互联网标2024-12-10
- 京津冀低空经济协同发展潜力大2024-12-10
- 互联网巨头 加速布局支付业务2024-12-10
- 文旅部集中示范推广数字化创新成果2024-12-10
-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中土塑料工业携手迈2024-12-10
- 新型锂电池助无人机不惧温差长距续航2024-12-10
- 罗宾汉爆品盘点:从R3黑金系列到墨雪,再到2024-12-10
- 四川省首批强迫症神经调控协作组单位授牌仪2024-12-10
- 醇氢电动汽车迎发展新机遇 车企竞逐产业新2024-12-10
- 产业全面提质 赋能千行百业——杭州临平打2024-12-10
- 香港最大规模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启用2024-12-10
- 以微讲师智能讲台为核心,搭建新一代多媒体2024-12-10
- 罗宾汉与杨超越携手下的时尚宣言与科技温暖2024-12-10
- 深圳瑞捷承办「第四届全国工程保险技术研讨2024-12-10
- 红土地的新红利,专业票据大品牌深度数科还2024-12-10
- 爆品制造机罗宾汉成中性服饰引领者2024-12-10
- 商业观察|罗宾汉爆品底层逻辑2024-12-10
- 中禾宝桑NFC100%石榴汁,掀起健康饮品新潮2024-12-10
- 中禾宝桑:以品质赢得市场信赖2024-12-10
- 湖南金证:应对全球经济周期波动,优化投资2024-12-10
- 欧恩贝“超级成分课程表”携手儿科专家盛晓2024-12-10
- 钱小乐:推动数字化升级,提升金融服务品质2024-12-10
-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顺利开展了由首都名医李涛2024-12-10
- 1213万元!民生银行惠州分行落地首笔设备更2024-12-10
- 冬聚、冬游、冬补催热火锅消费,海底捞冬季2024-12-10
- 皇台酒业荣获CWN国际烈性酒·葡萄酒大奖赛2024-12-10
- 与AI同行,法护正义:百度法律智能体普法之2024-12-09
- 医保基础全知道!前海人寿助力消费者了解保2024-12-09
精彩推荐
- 护航年末流动性 降准蓄势待发
- 千亿资金翻涌 信托公司能否成为绿色金...
- 市值管理新规推动估值重塑 央国企或成主导
- 央行连续操作注入流动性 降准预期再升温
- 小黄象携手中国国家U18冰球队,以热爱书...
- 北京花卉交易中心丰富市民“花样”生活
- 南漳柑橘“致富经”:高山盆地“金果”...
- 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平台企业和平台内商...
- 遇见非遗丨把沉睡的泥土镌刻进生活
- “江南蔬菜之乡”江西乐平3000余亩水芹...
- 襄阳牛肉面:“热辣滚烫”显“侠义”
- 【百万庄小课堂】今天你emo了吗?职场青...
- 中国试点开放信用监管数据 便利境外来...
- 深圳年度最大规模毕业生双选会提供岗位3...
- 广西桂林满城桂花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