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正文

模块化建筑技术赋能民生改善:解码中建海龙的"城市更新密码"

2025-03-13 18:08:42来源:今日热点网

在北京西城区桦皮厂胡同,一座看似普通的居民楼正引发建筑界与民生领域的双重关注。这座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在历经半个世纪风雨后,通过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海龙”)自主研发的"C-MiC模块化集成建筑体系"实现蝶变重生,揭示了科技创新如何重构城市更新的民生逻辑。

图片1.jpg

在桦皮厂胡同狭窄的街巷中,传统施工方式面临巨大挑战。重型机械难以进场、施工噪音扰民、建筑垃圾堆积等难题,曾让许多改造项目陷入僵局。中建海龙将建筑分解为多个预制模块,在工厂完成90%的建造工序。这种创新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建筑垃圾和降低施工噪音,彻底改写了"旧改即扰民"的传统认知。

模块化技术的深层价值在于其"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构建。通过BIM技术建立数字孪生模型,每个模块的管线走向、设备安装都经过毫米级精度验证。项目团队在保留原有砖混结构的同时,为建筑穿上装配式保温外衣。这种"微创手术"式的改造模式,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民生改善找到平衡点。

居住品质的提升体现在每个生活场景的升级中。桦皮厂胡同8号楼危旧楼房改建项目通过创新性的设计和施工方法,通过提升户内面积、优化公共区域、增设电梯、增加采光等做法提升居民的居住体验,弥补老旧小区改造只能修修补补的弊端,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可持续发展层面,相较传统建造方式减少75%建筑垃圾排放,减少25%材料浪费。中建海龙建立的模块化建筑产业基地,带动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这种"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民生受益"的良性循环,正在重塑建筑行业的价值链条。

站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节点,桦皮厂胡同8号楼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科技赋能民生的无限可能。中建海龙用模块化技术重新定义建筑与人的关系,在钢筋混凝土中注入人文关怀,在技术迭代中坚守民生本位。这种"既要发展速度,更要民生温度"的实践智慧,正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当更多建筑企业将技术创新锚定民生坐标,我们迎来的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更新,更是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升级。

 

 

关键词: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太平洋财富主办 版权所有:太平洋财富网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财富网(www.pcfortun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过本站允许 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业务QQ:3 31 986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