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催化体系可实现高效电催化析氢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刘健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员周思,联合天津大学教授梁骥团队,通过单原子催化剂改性碳载体的策略,增强载体与其上负载金属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构筑了钴单原子催化剂掺杂碳载金属钌(Ru)纳米反应器,实现了电催化析氢反应中绿氢的高效制备,为碳载金属纳米催化剂性能的调控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碳载体具有比表面积高、孔结构丰富、稳定性强、导电性好等优势,被广泛用于电催化领域。然而,碳载体的惰性表面导致其与负载的金属纳米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过弱,难以有效调控金属纳米粒子的电子结构和催化活性,抑制团聚的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团队提出利用单原子掺杂调节碳载体π共轭结构以增强其与金属纳米粒子间相互作用的策略。基于此,团队利用铁钴镍等金属单原子掺杂含氧石墨烯,并以其作为载体负载金属Ru纳米粒子,构筑了包含金属单原子、碳基底和Ru纳米粒子的复合纳米反应器。理论计算表明,金属单原子的修饰可实现含氧石墨烯表面电荷的重新分布,使单原子周边碳原子呈缺电子状态,显著增强了负载Ru纳米颗粒至碳载体的电子转移能力。以电催化析氢反应(HER)为模型,研究团队探究了该复合纳米反应器中金属单原子掺杂诱导的Ru纳米颗粒界面电荷重新排布对产氢效能的影响。
据介绍,该复合纳米反应器催化反应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活性之一。该研究不仅开发了高性能析氢电催化剂,还揭示了金属单原子、碳载体与负载金属纳米颗粒之间的作用机制,实现了不同位点间的远程协同和催化性能优化,为基于多重活性位点的纳米反应器设计和构筑提供了新思路。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精彩推荐
- 新能源汽车换电应用试点下半年启动 换...
- 新加坡航空巨额亏损 将发售额外的可转...
- 服务消费加速回暖 二季度服务消费将继...
- 年内发行二级资本债银行达25家 发债银...
- 部分银行大额存单销售降温 大额存单线...
- 多家银行开始清理 “一人超量账户” ...
- 专家预计:新型消费下半年将保持增长势...
- 传统消费提质升级原材料价格上涨 加速...
- 半导体及元件指数继续上涨 供需失衡或...
- 机构:黑色系和工业品涨势暂缓 大宗商...
- 深交所首批四单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发...
- 特一药业发布公告称:拟投资1亿元设立子...
- 医美板块年内涨幅近六成 已出现爱美客...
- 涂鸦智能:一季度营收5690万美元,Non-G...
- “芯耀辉科技”完成近6亿元A轮融资 A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