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资讯 > 正文

五颜六色短视频,为何让父母警觉?

2025-10-28 09:21:00来源:合肥在线

孩子的注意力,正在被一种“炫色循环”悄悄夺走。最近,在合肥多个社区和家长群中,一类以高饱和色彩、重复机械动作为特征的短视频迅速走红:打开、掉落、挤压、再来一次——没有对白,却黏住幼儿乃至小学生的目光。许多家长忽然意识到,看似无害的“解压小视频”,正在改变孩子对真实世界的兴趣。

“看着看着,对其他事都失去兴趣了”


(相关资料图)

在庐阳区一处普通居民楼里,李女士把炒好的菜端上餐桌,3岁的女儿小桔(化名)依旧站在电视屏幕前。

屏幕上,一个彩球从透明管道滑落,重复又重复。李女士喊了三声,孩子没有回头。

“遮住屏幕她就哭,平复要好一会儿。”李女士说。小桔最近对家里曾经最爱的布偶毫无兴趣,晚上睡前一定要看上几条,才能安静下来。

“以前她玩积木至少能坐半小时。现在坐不住了,一边玩一边想看手机。”李女士的语速越来越快。

在蜀山区,张先生也意识到了类似问题。儿子晨晨(化名)上四年级,这段时间迷上玩具拆装视频。内容简单到重复:拆下卡扣、部件落下,闪光亮起,然后进入下一条。

“我以前觉得这就是休息时间。”张先生说,“现在作业写五分钟不到就烦躁。”堂哥来家里一起玩,晨晨却也说:“太慢了。”

合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家长群里,“抓回注意力”正成为高频讨论。家住政务区的周女士留言:“投到电视上更上头,一看就是几十条,我喊都没反应。”她的配图里,是孩子紧盯大屏的背影,整张沙发被遗忘在一旁。

在一定程度上,视频之外的真实世界,变得没那么有吸引力。

记者体验:色彩闪动,思绪一点点退后

合新闻记者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彩球”“解压”“玩具拆开”等关键词,屏幕被大量相似内容占据。

片段之间切换极快,一个动作还未完全结束,算法便已递上下一段。

眼睛追着色块跑,画面固定摇摆,音效重复敲击。不到两分钟,记者就发现自己已经在机械滑动,那种等待下一个“啪地一下掉出来”的瞬间,会带来微小却直接的刺激。

在包河区一家商场的亲子区域,一位年轻母亲望着购物车里看着同类视频的孩子,轻声对记者说:“这么无聊的东西,他就能盯着半小时。”

她刚试图叫儿子一起看乐高展台,孩子却摇了摇头,继续盯着屏幕。

旁边两名等着上舞蹈课的小女孩趴在地垫上,也是各自握着手机。她们很少对视,只是默契地沉入各自的屏幕。

当记者关掉手机时,视线短暂地有些发空,而脑海却残留着旋转、碰撞、掉落的节奏。成年人都会有这种后效应,那么对注意力系统尚未稳定的孩子,会意味着什么?

专家:注意力正在被“快速愉悦”重新塑造

中国科学院心理咨询师汪谷观察到,这类短视频迅速走红并非偶然。它们精准抓住儿童注意力发育的敏感点:鲜亮、快速、可预测,其作用方式是刺激而非理解。

汪谷进一步分析,如果儿童在成长阶段频繁接触这种“无需思考即可获得快感”的内容,他们可能逐渐对需要耐心和探索的活动失去兴趣,“阅读、搭建、观察、对话,这些支撑思维和社交发展的活动会被边缘化。”

她提到,近期门诊里关于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退缩、语言发展放缓的咨询显著增加。“当一个孩子开始用哭闹去索取屏幕,而不是用语言表达需求,这是一个信号。”

在她看来,孩子表面上是在追逐画面本身,但本质上是在追逐一种更容易获得的兴奋。“这是一场数字时代的安静争夺,争夺孩子对世界的感受力和参与度。”

汪谷说,让屏幕偶尔出现并非错误,关键在于现实世界是否仍然在与孩子发生连接。“当一个孩子抬头时,他是否能看到有人在等他?”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

关键词: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太平洋财富主办 版权所有:太平洋财富网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财富网(www.pcfortun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过本站允许 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业务QQ:3 31 986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