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草原拓荒者李来成:二十载坚守,誓把“干井坑”变良田

2025-11-21 09:35:42来源:内蒙古经济网

这位草原上的拓荒者,硬是多年的坚守与奋斗,将人人望而却步的“干井坑”变成了生机盎然的沃土

初冬的正蓝旗刚刚下过一场大雪,一望无际的草原白茫茫望不到尽头。就在这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草原腹地,仅有一户人家驻扎在此,便是在这里耕耘了二十余年的草原拓荒者李来成一家。

屋外寒风凛冽,屋内温暖如春。采访者在李来成的家里和他以及几位村民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让采访者深入了解了这位个子不高但内心强大的汉子,在承包的荒地上如何摸爬滚打的创业历程:他用二十多年的坚守与奋斗,硬是将一片名为“干井坑”的贫瘠旱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沃土。

草原深处的一盏孤灯

而随着正蓝旗草原这片土地的变迁,以李来成为代表的拓荒者们,谱写了一曲悲壮而又昂扬的创业之歌。

李来成一直生活在广袤的内蒙古正蓝旗草原,曾是国有内蒙古自治区五一种畜场二分场的分场长。

李来成告诉采访者,2000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的五一种畜场转隶正蓝旗代管才两年,为搞活农场经济,便在内部推行全员下岗承包经营。面对“干井坑”这片十年九旱、几乎颗粒无收的土地,一时无人敢接手。场里多次动员,并号召原分场领导带头承包。已经卸任分场长的李来成站了出来,以每亩每年15元的价格毅然承包了二分场4595亩土地,并签下二十年的承包经营合同。

“干井坑”这个名字,即道尽了那片土地的贫瘠——井难出水,庄稼难活。当时李来成承包“干井坑”这一举动,就让乡亲们觉得他就是“傻”——那么荒的地,又没有水源,承包不就是干等着赔钱吗?!

“确实,当时与我同期承包的另一位原分场长,承包的地比我还多,但不是‘干井坑’,却只坚持几年便退出了,还让总场倒贴了补偿。”他说。

但“人总要干成点事儿”的信念,如火种般在李来成心中燃烧,驱使着他扎根这片荒原。让他最难忘的就是数九寒冬去二分场拉水。夏天还好,特别是到了冬天,滴水成冰,天一亮,他就要用火盆烤热小农用车的发动机。吃过早饭,穿好厚重的棉衣,就急匆匆地出发了。人吃水和畜饮水,都是从十几里以外的二分场杨喜山家拉的。当时生活条件艰苦,缺少御寒衣物,加上拉水车走得慢,他的脸每年都有几次冻伤,每次都只能忍着刺痛,用蒜汁涂抹在冻伤处。“那滋味,火辣辣地疼,但比起心里的苦,身体上的苦算不了什么。”他回忆道。

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如果三九天遇着大雪,水车无法通行,李来成一家只能在火炉上化雪水用,满满几桶雪,只能化一暖壶热水。每晚点着的是蜡烛,光线昏暗。李来成感慨道:“尤其是每年春节,万家灯火热热闹闹过除夕的时候,而我们家就只有一盏灯,听着远处传来的鞭炮声,心里说不出的酸楚。”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在这巨大的债务面前,他日夜思考着如何求变,如何扭转局面。愁眉不展的日子里,他的头发渐渐变白。“那时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着去哪里借钱。”他回忆说,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拖欠过总场一分钱承包费。这份近乎固执的诚信与坚守,正是他作为拓荒者的底色。

破釜沉舟终迎来曙光

攀登者的勋章,刻在悬崖最陡峭的岩壁上。面对绝境,他毅然决定将承包的土地低价转租出去,把主业种田改为养牧,以牧来养地、保地。他把家里的32头牛卖了,但只卖了3万元,并借款2万元,用这5万元买了250多只羊。后来慢慢积少成多,逐渐发展到1000多只羊,而每年的收益基本用来还债和补贴到土地上。

人生困境可能是老天给的机会,是用来打破的。转机出现了,在承包期的第九年,李来成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旱地变为水浇地。但打井、架电、治沙、安装喷灌设施投资巨大,让他又不得不慎重,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投入,也需要长时间才会有收获。带着这样的想法和顾虑,李来成与总场多次协商,签订协议。有了长期经营的保障,李来成开始了“改造山河”的壮举。但,水是这片土地最稀缺的资源。

灌溉井

他说,2009年,他开始尝试打井,而打井本身的耗水量巨大,经过多次实践,找来了二分场30多辆四轮儿农用车拉水,总算打到70米深,打出的水算是解决了人和牲畜的用水问题。

2010年以后,多个打井队都不爱干这里的活。“一听说是‘干井坑’就摇头,那地方没水。”无奈之下,李来成和打井队谈成了一个条件,那就是打够80米深,有水没水都按每米400元付费。结果打了十几口井,成功了两口半。所幸后来又雇到更先进的打井队,在部分地段打到100米深时终于出水了。

水电不分家。打出100米深井后,他就开始拉长电,架设高压线,安装变压器,十几里的坑都是他和工人用铁锹人工挖的。“虽然需要的坑特别深,当时也没觉得累,只觉得有了电以后,就能上喷灌机了。”直到2016年,李来成陆续购买安装了13个喷灌机,其中包括二级提水灌机3个,三级提水灌机3个。就这样,他建起了庞大的喷灌系统。巨大的带轮喷灌圈在土地上缓缓移动,如同施下魔法一般,几千亩旱地硬是变成了水浇地,渐渐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十几里配电工程

喷灌设施

五一种畜场二分场农户杨喜山告诉采访者,自己是个“多面手”,在李来成这里工作了好多年,李来成是个难得的好领路人,不仅自己致富,还要带领他们一起干,他在李来成的地里劳作,发挥了自己的价值,也有了不错的收益。

杨喜山说,为了方便农用车进出农田,2011年,李来成又修了长达10公里的砂石路。他还提到,承包的耕地多为山坡地,地里有很多碎石头,自2011年以来,每年开始种地之前都需要人工把地里的石头拣出来,直到2024年才开始用机器清理地里的石头。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蔡木山乡上都河村村民孙宝成告诉采访者,头几年,他一直跟着李来成干一些拉水和浇树的活儿。当时,草原每年的沙漠化不断地从西往东移动,已经逐步移动到农田了,道路也逐渐被沙漠掩盖无法行车,误车的、堵车的事经常发生,李来成是个热心肠,时常让他去帮别人拉车。

眼看草原逐渐沙漠化,李来成满心焦灼。2016年,他自筹一百多万元,在承包地上游种植了1500亩樟子松,雇佣了70多个工人进行了沙地改造,筑起一道绿色屏障。随着樟子松越长越高,移动过来的沙漠基本不见了,道路也畅通了,通过多年的管护,樟子松已蔚然成林。

1500亩樟子松

荒地曾经草萋萋,今成良亩黍离离。回想过往,十几年来风里雨里,冬天顶着寒风、大雪没过膝盖也都还在地里忙,这种长期的超负荷劳作,严重透支了他的健康。年过花甲的李来成终因积劳成疾,患上了脑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严重疾病。他将这些“致命”的病症,视为“干成点事”必须付出的代价,一笑置之。

改天换地让贫瘠土地变良田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保障民生,保护环境同样是造福民生。

采访者从正蓝旗五一种畜场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李来成在当地确实颇有名气,几乎无人不知。承包的前十几年,他真是非常不容易,五千来亩贫瘠的旱地和荒地,硬是让他一点一点地“啃”成了良田。

汗水终于浇出硕果。在李来成的带动下,当地“旱改水”蔚然成风。五一农场的地价从每亩15元无人问津,飙升至200元众人争抢。昔日的“干井坑”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李来成不仅还清所有债务,也终于苦尽甘来。

李来成的故事,不只是一段个人创业传奇,他是一头名副其实的“拓荒牛”,以坚韧的毅力唤醒沉睡的荒原,以敢为人先的胆识改变土地的命运。他的经历,有着改天换地的豪情,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基层创业者波澜壮阔历程的缩影。

如今,这片名为“干井坑”的土地,已彻底告别了昔日的贫瘠。清冽的井水不仅滋润着李来成承包的土地,更带动了整个五一场焕发出勃勃生机和繁荣景象,成为正蓝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沙砾的苍凉被绿意覆盖,干涸的土地被生机唤醒,荒漠褪去荒芜底色,以草原明珠的姿态,诉说着生态逆转的奇迹。这里闪耀着一位普通中国农民诚信、坚韧与智慧的光芒。(邢冲)


关键词: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太平洋财富主办 版权所有:太平洋财富网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财富网(www.pcfortun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过本站允许 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业务QQ:302 369 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