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汽车视点 | 凸轮轴变凸轮“咒”?沃尔沃发动机被指设计缺陷,折射行业“隐性减配”痼疾 当前焦点

2025-11-20 17:56:43来源:东南网

近日,新华财经采访了解到,部分沃尔沃车主反映其车辆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出现凸轮轴异响、发动机故障等问题,发生频率较高,已引发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不满和维权行为。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沃尔沃在产品质量与用户责任上的缺失,更进一步看,也是当前汽车行业深陷“价格战”,“隐性减配”大行其道透支品牌信任的普遍困境。

众多沃尔沃车主“中招”凸轮轴故障,暗藏安全隐患


【资料图】

北京车主刘先生近日告诉新华财经,其购买的2022款沃尔沃XC60在出质保期四个月后,熄火时出现发动机异响与明显抖动。经4S店检测,故障源于凸轮轴密封环损坏,如果不及时更换,机油可能泄漏至下方正时皮带,导致皮带软化断裂,进而引发高速行驶中动力中断、失速的风险。浙江车主张先生的同年同款车型也在出保后反复出现发动机故障提示,维权无果,最终只能自费更换凸轮轴。

甘肃车主吴先生于2024年购买的沃尔沃S90 B5智远豪华版新车,行驶1万余公里,尚在三年质保期内,仪表盘就出现“发动机系统故障,请联系售后”的严重报警,4S店检测后确认为凸轮轴损坏。

类似情况并不少见,有车主反映,其所在的车友群中约有20%的车主遇到同类故障,更有多个维权群人数达数百人。据新华财经不完全统计,在社交网络上相关帖子数量也多达数百个,反映出该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新车在极短行驶里程内就出现问题。福州一位2025款XC60车主,购车不足8个月、行驶不到8000公里,凸轮轴就出现严重磨损。河北一位2025款XC60车主,里程不到7000公里,就出现发动机抖动、动力减弱现象,经当地4S店检测为凸轮轴故障。有车主甚至反映车辆仅行驶3000公里就出现故障。

除了故障频发,车主即便选择更换凸轮轴,在维修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是费用高昂。成都一位沃尔沃车主因刚过质保期五个月,需自费维修,即便工时费打折,总花费仍达1.5万元左右。部分地区4S店报价超过2万元。

其次是质保时间。贵阳一位车主虽在质保期内发现问题,与4S店反复沟通后获得部分费用减免,但4S店明确表示更换后的配件只能跟随车辆本身质保期(三年),无法提供免费补偿延保服务。

还有一位2022款XC60的车主,表示自己在出保前就有发动机异响,4S店检查后表示没有质量问题。但由于异响迟迟未好,出保后车主再次前往4S店,4S店表示确定是凸轮轴问题,需更换油封和正时套件,而此时由于已出保,只能自费更换。因此车主质疑4S店这种前后不一致的做法,属于双标处理。

更离谱的情况是,安徽一位沃尔沃车主在更换凸轮轴仅7天后,故障再次出现,从而又陷入与4S店的扯皮之中。

此外,部分4S店在处理流程上也引发争议。有辽宁车主被要求只能先进行软件升级,升级后故障依然持续出现才予以更换配件。而河北一位车主则被告知,这款凸轮轴配件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缺货,即便店里已为其下了加急单,但仍需长时间等待。

这一情况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故障车辆的数量之多,波及范围之广。凸轮轴故障远非偶发个案,其背后可能涉及配件质量、设计标准等问题。部分沃尔沃车主甚至将凸轮轴称之为“凸轮‘咒’”。

或存设计缺陷?车主维权直指配件质量

沃尔沃客服询问相关情况,客服表示相关情况仍要咨询经销商,无法提供解决方案。

看不见的地方就“缩水”?隐性减配成行业痼疾

“几年前的沃尔沃确实是贵,但用料也是真得好。”某车主表示。

这正是近年来汽车行业“内卷”衍生的新问题,不少品牌车型在关键零部件上减配、缩水,导致故障频发。这一情况并非沃尔沃独有,而是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乱象之一。

据业内人士反映,自2021年以来,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车价格不断下探。背后原因之一,是许多车企将原本高价高质的核心零部件转为价格更便宜的零部件以压缩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在消费者不易察觉的地方进行“隐性减配”。“甚至同一车型在上市初期和一年之后,部分配置和用料也可能悄然发生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减配”,并非指功能配置的删减,而是材料品质的下降。

当前新车在宣传中往往强调提速更快、车机更智能、空间更宽敞,然而在底盘、车身结构、防护材料等不易被直接观察到的部位,却存在普遍的用料“缩水”现象。从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到豪华品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问题。

具体表现多种多样,例如悬挂系统中原本使用铝合金的部位被替换为铸铁材质,构件厚度也变薄;部分车型底盘关键结构的铝合金材料被塑料件替代;也有车型在底板未做充分防腐喷涂,电池供应商从一线品牌更换为二线品牌,防撞梁内部填充泡沫等。此外,还有冲压摆臂从双层冲压改为单层、螺丝等紧固件从高强度变为低强度、电泳处理工序和时间缩短、发动机隔音棉被取消、轮胎品牌从米其林降级为韩泰等,不胜枚举。这些改动普通消费者很难察觉,却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和耐用性。

不仅是大件,许多细微之处如密封圈、结构胶、垫片等也同样存在用料缩水。例如车门内饰板的固定卡扣,过去一扇门需要10个,现在可能仅有三四个。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零件,长期来看将影响整车的装配质量与使用体验,甚至埋下安全隐患。

某国内头部供应商相关负责人坦言,“车企降成本,往往就意味着降标准。”在成本压力下,部分企业不断下探用料底线,从原先高于国标的企业标准,降至仅符合国家标准的最低线。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能控制成本,长远来看却会损害品牌信誉和用户信任。

在这种背景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认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理应是悬在汽车生产企业、经销商头上的一把“利刃”,迫使生产企业关注产品全寿命周期的安全,在汽车产品设计、制造、销售过程中始终严把安全质量关,破除“新车满足标准要求、通过安全环保认证即可”的观念。

现今车企的种种做法,俨然已经背离该方向。北京市万思恒律师事务所律师、缺陷产品召回专家李菡介绍,目前,我国缺陷产品召回的法律制度已基本建立,如2015年后陆续发布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效果评估指南》等国家标准相继出台,为判定产品是否存在缺陷以及对召回效果的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但李菡同时表示,现行缺陷产品召回法规仍需进一步完善。“随着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现行法规会存在产品范围限制、制度约束力不够等瓶颈。建议进一步完善法规,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

康小红表示,新车减配未隐瞒且与约定一致并不违法,但若隐瞒或与约定不符则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可能构成违约或欺诈,需承担退差价、退一赔三等责任。消费者购买新车时若发现减配,可先核实产品是否与合同/宣传一致。

正如前述供应商所言,“任何东西都有成本”,良性竞争应立足于技术突破、质量提升与服务优化,而非通过牺牲产品品质来参与无序“内卷”。“只有将目光放长远,真正把用户价值放在首位,才能做到产业常青。”

关键词: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太平洋财富主办 版权所有:太平洋财富网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财富网(www.pcfortun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过本站允许 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业务QQ:302 369 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