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IP联名并非万能钥匙

2025-01-15 18:17:14来源:光明日报

 白酒品牌牵手咖啡“新贵”、时尚大牌捆绑新茶饮、零售品牌拥抱动漫IP……这些年,各大品牌间的联名款让人目不暇接。有媒体记者查阅统计,仅今年1月份,就有至少70余个联名策划正在进行或即将推出。

  品牌联名不仅越来越频繁、跨度越来越大,运作模式也越来越娴熟。社交平台宣发,出联名周边,开发定制文创,制造线下体验,一气呵成。品牌联名已成为品牌营销的重要趋势之一,“联名经济”也步步走高。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联名经济的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大关,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接近3000亿元。

  “万物皆可联名”,背后是激烈的品牌竞争和求新求变的消费需求。伴随着消费升级,各个赛道都很拥挤,不少细分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品牌竞争日趋白热化。消费者更加注重追求新潮和文化味,寻求情绪价值的满足,将消费作为一种社交实践,以此彰显自身个性和身份认同。

  强强联合也好,抱团取暖也罢,品牌联名归根结底是要互相“借光”,力图突破品牌原有的消费圈层,获得更广泛的关注,触达更多样的人群,展现更丰富的品牌调性,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最终实现“1+1>2”的效果。而且相较于产品战、价格战,品牌联名算得上轻巧,无须太多的投入和太长的等待周期,灵活机动,效果显现也及时迅速。

  客观地说,联名确实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和独具特色的产品,顺应了消费升级之势。不过随着联名的日益频繁甚至常态化,消费者也出现了审美疲劳。不断提高的门槛和消费者日益挑剔的眼光,也在一定程度上收窄了品牌联名的试错空间。

  眼下,仅凭名字交换、元素拼贴这种浮于表面的联合,已无法吸引预期的关注,刺激人们争相购买。不完全适配的联名也会受到消费者的严格审视,接受各方质疑和解读。比如,有的品牌完全为联名而联名,硬蹭流量,反而损害了品牌价值;还有的盲目自信,对联名产品质量不严加把控,甚至过度涨价,伤害了消费者的情感和利益;还有一些公共品牌在IP授权中不够审慎,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

  IP联名虽好,但并非万能钥匙。奇妙的化学反应或许会带来一时轰动,但效果总有消退的时刻。唯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稳定的供应链,才能赋予品牌屹立不倒的魔力,这也才是差异化竞争中最有效的“护城河”。不在流量狂欢中迷失方向,任何时候都不丢弃对消费者的尊重,如此方能赢得市场。

关键词: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太平洋财富主办 版权所有:太平洋财富网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财富网(www.pcfortun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过本站允许 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业务QQ:3 31 986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