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孔雀种群急剧衰退 人类干扰是绿孔雀走向濒危的主要因素
绿孔雀被称为“百鸟之王”,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全球性濒危”等级。科技日报记者4月18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鸟类学科组联合多个研究机构,发现种群基因组、气候和人为证据等方面的研究表明,人类干扰是绿孔雀走向濒危的主要因素。国际权威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生物科学》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绿孔雀体态优美、羽色华丽,是中国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主角,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绿孔雀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至爪哇的广大区域,后来经历了剧烈的种群收缩,目前仅片段化分布于我国云南和东南亚局部区域。虽然史书有关于人类猎捕绿孔雀的零星记载,但目前尚不清楚绿孔雀种群衰退过程中的主要致危因素,尤其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其中的相对作用。
“当前生物多样性正以空前的速度减少,严重威胁着人类福祉。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生物保护,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解析物种濒危机制,可望为有效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课题组负责人杨晓君研究员说,为了搞清这个问题,他们与中山大学等单位合作,组装了首个绿孔雀基因组,并开展了种群基因组重测序。他们还综合使用多种分析方法,揭示自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绿孔雀种群急剧衰退的过程。
深入的统计分析显示,数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对绿孔雀分布变迁没有显著影响,但人类活动强度则与其有效种群数量、当前存活状态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这些发现表明,自史前以来的人类干扰,是绿孔雀走向濒危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同时揭示,绿孔雀的现存种群存在严重近交现象,迫切需要加强栖息地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以维持其应对未来环境变化的进化潜力。
此次绿孔雀研究案例,综合了种群基因组学、历史标本信息、生态位模型和历史人类活动数据等多种信息,来探讨物种致危因素的分析框架,这个方法有望为保护生物学提供新思路。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精彩推荐
- 净利两连降 金钟汽车抗风险能力不强 ...
- 洽洽食品双赛道驱动净利涨30.73% 坚果...
- 信安世纪上市首日涨54% 换手率70.00%
- 中原证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0.90% 北...
-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 人民币可能继续...
- 如何才能获得低利率贷款? 提供抵押物
- 白酒股卷土重来 短线逢低关注高弹性酒...
- 创业板指下探后反弹收涨0.72% 医药医疗...
- 临沂河东齐商村镇银行违法遭罚 大股东...
- 农业农村部:到2025年牛羊肉自给率保持...
- 大兴安岭农商行2020年实现净利润6202万...
- 业绩首亏毛利率大幅下滑应收账款占营收...
- 奥维通信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连亏3年 整体...
- 农业农村部:猪肉供应最紧张时期已过去...
- 佳创视讯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连亏三年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