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研讨会举办-世界消息

2023-06-05 07:06:09来源:央广网

6月2日—3日,以“聚焦课堂教学,培育创新素养”为主题的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课堂观摩暨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天山实验学校召开。本次课堂观摩暨研讨会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杭州师范大学协办,济南市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济南天山实验学校承办。

出席会议的领导嘉宾有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杨向东教授,北京城市学院学科阅读研究所所长刘正荣教授,中国教师报记者、《中国教师报·课改研究周刊》主编褚清源,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张斌博士,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勇,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助理郭元勋博士,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纪委书记黄侦宇,济南市教研院院长助理武先玲,济南市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清林,济南天山实验学校、天山外国语学校总校长马晓光,济南天山实验学校校长杨宏丽。马晓光、韩清林、张斌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山东省十六地市教研中心有关负责人、教研员,中小学校相关负责人、骨干教师近千人参加现场会议。天山实验学校师生贡献了7场大单元课例展示。会议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主任张彩霞、副院长曾庆伟、副院长张斌分别主持。


(资料图)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大会为观摩课堂教学、了解创新素养培养方式、探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道提供了交流平台,旨在向参会者提供可借鉴的好思路、好做法,为全省各地学校打造大单元课堂,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新的生命力,助力山东教育高质量发展。

马晓光在致辞中提到,济南天山实验学校围绕概念性理解和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开启大观念、大单元课程教学的研发和探索。成立了各学科课程研发团队,建立了大单元课程研发工作坊,在研发和探索实践方面已初步取得成果。希望借助这样一个聚焦课堂教学,培育创新素养的平台,让教育思想交流融汇,与全省市教育同仁在创新素养培育之路上携手并进。

韩清林在致辞中表示,创新素养培养是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培养学生观念能力的重要途径。推进创新素养的全面实施是实现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济阳区教体局重视创新素养课堂的研讨、推广与实践,本次研讨会携手张华教授、杨向东教授等专家走进济阳,为大家提供了深入学习、展示交流的平台,为济阳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

张斌在致辞中表示,一年以来,山东省教研院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测评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接下来的重点是将创新素养的培育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下一步将在张华和杨向东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入探讨创新素养培育在课堂中的落实之道、生成之术。

会上,张华作了题为《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的主题报告,通过回顾两轮课程改革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分析了全新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指出课堂育人方式必须转向“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和“合作中学”,让学生在创造中成长。

杨向东以《素养导向教学设计:走向“理解性教学”》为题阐释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及表现”“素养导向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以及“ 如何进行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

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勇以《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模式》为题分享山大附中以素养为本位,系统规划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济南天山实验学校校长杨宏丽以《基于使命的学校课程》为题,深入讲述天山实验学校的教育使命,课程重构的原因、成果和目标以及教师的角色变化等。

本次观摩研讨活动上,天山实验师生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生物、道法、地理六门学科的教学展示课,做到了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着眼点,以任务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不断实践、反思、讨论,从而学会整合、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分析、解决各种复杂和陌生问题。

活动最后,张华作了《点亮课堂——大单元·大观念行动计划》主题报告。

关键词: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太平洋财富主办 版权所有:太平洋财富网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财富网(www.pcfortun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过本站允许 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业务QQ:3 31 986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