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种业振兴”东风 “红缨子”打造种业公司发展样本
入秋,中国西南黔北大地沉浸在丰收的喜庆气氛中,醉酒似的高粱穗将赤水河两岸涂抹成动人的红色。经过150天的辛苦耕耘,农民们劳作的滴滴汗水也终于变成仓廪下一个个鼓鼓的粮袋。
而在这丰收的红色的掩映下,仁怀郊区的山坡上,坐落着一栋不大起眼的白色小楼,这栋小楼就是种业公司——红缨子公司的所在地。一进楼门,迎面九个红色大字:“科技创新永远在路上”。小楼外那几百万亩刚刚收割归仓的红缨子高粱,都来自于这家公司培育出的种子。
红缨子公司,全名茅台酒厂(集团)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个由本地育种专家涂佑能创办的种业公司,在“种业振兴”政策和行动的推动下,在当地头部酱酒企业的支持下,正在走向一条科技与产业相融合的快速发展之路。而这条快速路同时带动起来的,是赤水河流域广大农户的丰衣足食和一方热土的绿水青山。
2022年3月10日,红缨子公司迎来了公司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节点——茅台集团以2亿元人民币入股公司,占股67%。9天后,“茅台酒厂(集团)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在挂牌仪式上,时任茅台集团总经理李静仁解释了集团控股红缨子公司的初衷,要做到在基地的“点”上积极拓展空间,在育种的“面”上稳步增加品种,在农业现代化的“线”上逐步探索前行。
可以说,红缨子公司在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的大背景下,在各项政策红利的支持下,完成了“现代科技企业”的蝶变。
一个育种专家38年的田间奔波
9月,炙热的阳光烘烤着黔北山地的高粱田。田边,涂佑能的白衬衫几乎湿透,这位61岁育种专家仍然挂念着农户的收割工作。山地的高粱收割作业因为缺少机械的帮助而变得异常繁重,涂佑能希望下一步能培育出植株更矮、株穗更大的高粱品种,来减轻农民收割时的劳动强度。
每年的七八两月,赤水河谷最闷热的季节,涂佑能都会穿山越岭地奔波于各处的高粱种植基地,搜寻新的高粱品种。这样的奔波,涂佑能已经坚持了38年。
1986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涂佑能被分配在当时的仁怀县三河区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寻种、育种人生。
为了寻找赤水河高粱的优质种源,涂佑能和他的团队每一年逐块高粱地搜寻。1999年,涂佑能团队分别在仁怀市三合镇和合马镇发现了“牛尾砣”高粱和“小红缨子”高粱的变异株,经过将两个品种反复杂交培植,最终于2007年培育出今天的红缨子高粱。
涂佑能团队研发红缨子种子也经历了常人难以体会的困难和孤独。从选育到推广,涂佑能做过上千次试种栽培试验。培育后的红缨子高粱亩产近400公斤,远远超过之前的平均亩产。
2007年,贵州省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企业政策出台,于是涂佑能从农牧局辞职,拿着借来的10万元创办了仁怀市丰源有机高粱育种中心,专门做高粱育种业务。由于红缨子高粱皮厚、糯性好,支链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非常符合高端酱酒的酿造要求,因此第二年,涂佑能就接到来自茅台集团的第一笔订单,红缨子高粱也由此成为茅台集团唯一指定的酒用高粱。2013年,涂佑能在丰源育种的基础上成立了红缨子公司。由于大量的科研投入,一直到2017年红缨子公司都没有盈利,甚至一度负债700多万元。
2022年3月,为了红缨子公司的长远发展和红缨子高粱的品质、品牌提升,涂佑能与茅台集团签约,茅台集团成为红缨子公司的控股股东并接手了公司运营和管理。
头部公司为红缨子公司带来了资金、科技人才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以及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今天,红缨子公司30%的员工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科研人员,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超过1500万元。红缨子公司副总经理赵振宇表示:红缨子高粱目前推广已达500万亩,占全国高粱种植面积的1/3。公司的发展目标是5年内做成全国种业的知名企业。
一粒优质高粱种子700亿产值的价值变现
经过几天的抢收,徐少勇36亩红缨子育种高粱已经基本收割完毕,和其他粮农在水泥地面上晾晒高粱不同,他的高粱平铺在家门前的篷布上,高粱上面又支了帆布。徐少勇介绍:“我家种的是种子高粱,种子高粱和酒用高粱在处理上是有差别的:种子晾晒的时候不能晒干了,(晒得)太过分了,种子就会晒死。所以种子高粱必须要在篷布上晒,不能在水泥地面上,高粱本身颗粒很小,很容易烫坏。”
徐少勇是仁怀市茅坝镇杨柳村村民,在不久前举办的红缨子高粱的丰收庆典上,他和16个农友从茅台集团党委书记张德芹等领导手中刚刚接过“年度粮农”、“最美粮农”的奖杯。他种植的高粱全部销售给红缨子公司做为来年的种子,而他的36亩高粱地也是红缨子公司2万亩种子高粱种植地的一部分。因为红缨子公司每年和他签订订单,并免费提供种子、有机肥料、有机农药和技术培训,因此徐少勇每年的收入也有了相当的保障。
事实上,红缨子高粱在仁怀地区每亩的收购价已经达到每公斤11.2元,远远超过其他作物的收购价格。
和徐少勇一样,张廷财也是今年茅台“年度粮农”称号的获得者。张廷财住在茅坝镇茅坡村,他的40亩耕地全部属于茅台大坪有机高粱基地的一部分。他向《第一车间》算了一笔账:每亩种植红缨子高粱的收益大概3000多元,高粱种植期之外种植豌豆收益大概2000多元,每亩一年的收益就会达到5000多元。
张廷财每年收入可以达到20万元左右,他说村里40%的农户都可以达到这个收入水平。
根据相关统计,红缨子高粱系列品种已经在全国10多个省(市、区)累计推广种植3000万亩以上,创造农业总产值70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750万人次增收100亿元以上。
红缨子高粱种植不仅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大大改善了种植地的生态环境。由于红缨子高粱的应用属性,在种植过程中必须实施严苛的有机管理,坚决杜绝化肥、化学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头部企业每年对种植耕地进行有机认证并实施监督,因此大大改善了贵州270万亩红缨子高粱种植地的生态环境。加上《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的贯彻实施,广大的赤水河流域又恢复了“绿水青山”的面貌,甚至绝迹多年的珍惜特有鱼类胭脂鱼也重新回游到赤水河。
做为全国3万多家种业企业的一员,红缨子公司的发展只是中国种业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在这一历史性的进程中,政府、企业、科研人员、农户都起到了各自的担当作用。就如红缨子公司墙上的那句标语所阐释的:“科技创新永远在路上”,在中国全力迈向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种业振兴”在未来所显现的实际成效,必将更多、更大、更好。
关键词: 红缨子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 借力“种业振兴”东风 “红缨子”打造种2024-09-10
- 平均每天捐4座,超百万公益商家在美团为乡2024-09-10
- 烤匠麻辣烤鱼“北上” 北京首店将在9月22024-09-10
- 平陆运河逐绿前行:牡蛎“移民搬迁” 鱼儿2024-09-10
- 安徽开启深化新时代“黄丝带帮教”工作三年2024-09-10
- 兰州“95后”小学教师:被学生肯定是最好的2024-09-10
- 全国首个室内模拟火灾环境气瓶专业防爆实验2024-09-10
- 让孩子有书读、读好书 广州提质增量交出“2024-09-10
- 湖北巴东:千亩梯田水稻“丰”景如画2024-09-10
- “魅力乌拉特”第八届西部民歌会深情开唱2024-09-10
- 山东按下零工市场高质量发展“加速键” 促2024-09-10
- 井冈山乡亲幸福日子久久长2024-09-10
- 海岸赛艇入选奥运会,古老的赛艇运动何以从2024-09-10
- “中国最冷小镇”呼中:林下产品金秋惠民文2024-09-10
- 上海交响乐团新乐季揭幕 “145岁”续写与2024-09-10
- 长三角12支飞盘队齐聚南京同场竞技展青春风2024-09-10
- “天才翻译家”金晓宇新译《本雅明书信集》2024-09-10
- 2024年河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2024-09-10
- 吉利成为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官方合作2024-09-10
- 天气转凉,如何增强身体抵抗力?“秋冻”是2024-09-10
- 10对在京川籍务工青年举办集体婚礼2024-09-10
- 暑期客流增长明显 首都机场国际及地区旅客2024-09-10
- 美国千人游陕西活动启动2024-09-10
- 中国女子冰球职业联赛首站在齐齐哈尔收官2024-09-10
- 从田间到餐桌:在河南浚县看一颗花生的“蝶2024-09-10
- 甘肃和美乡村“内外兼修”齐发力2024-09-10
- “五彩海上”海派艺术周在布鲁塞尔拉开帷幕2024-09-10
- 马来西亚燕窝客商借道广西掘金中国市场2024-09-10
- 赏桂花、看展演 中秋节游园花样多2024-09-10
- 教师节:关注教师健康,光明园迪正姿椅助力2024-09-10
精彩推荐
- 上海交响乐团新乐季揭幕 “145岁”续写...
- 长三角12支飞盘队齐聚南京同场竞技展青...
- “天才翻译家”金晓宇新译《本雅明书信...
- 2024年河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
- 吉利成为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官方...
- 从机关大楼到田间地头,只为了肩上的责任
- 碧树结金果 云南永德迎来坚果采摘季
- 冰雪重镇吉林推动冰球复苏
- 舞剧《天工开物》再次在江西南昌上演
- 湖北神农架首次记录到近危鸟类白腰杓鹬
- 新疆兵团: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丰硕
- “山海邂逅 石韵和鸣”中津石雕艺术展...
- “四位摄影师眼中的魁北克”摄影展在河...
- 奥运冠军走进浙江校园 于“开学第一课...
-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发布2024/25乐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