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靠什么对抗零售寒冬?
截至2022年2月中旬,多家上市的商超企业发布了2021年业绩预告,财报以亏损居多。客流下滑与营收亏损是业内去年普遍感觉的趋势。疫情带给世界的影响是深远且巨大的,对于全球许多零售商来说,此次疫情算是一场“猝不及防的寒冬”。但零售业的奇妙之处在于,虽然疫情引发危机,但其中也孕育着新业态、新模式崛起的机会。
普华永道在2021年的《全球消费者洞察调研》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在选择消费渠道时,比全球其他消费者更加倾向于“网店和实体店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变化,在美妆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渠道红利和消费者喜好的变化,美妆集合店在不断经历时代变迁。
其中,屈臣氏在中国内地拥有4100多家门店和6300万活跃名会员,基于对市场数字化趋势的准确判断,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
数字化转型积极进行品牌年轻化
早在几年前,屈臣氏提出O+O平台策略。
线下,屈臣氏用更潮流的元素进行了一系列装饰改造,还借助数字技术,升级了门店服务方式,在店内增加了扫码购、皮肤测试、虚拟试妆等。
线上,屈臣氏上线微信小程序——屈臣氏云店,推出门店自提以及快至0.5小时“闪电送”服务,此前,还推出虚拟品牌代言人屈晨曦,打造主题门店,积极进行年轻化尝试。数据显示,屈臣氏云店上线6个月后就交出了一张破5亿元的销售成绩单。
具体而言,屈臣氏的O+O是什么?——线下线上无缝融合,凭借覆盖全国超过4100家实体店铺和小程序、APP、BA企微等线上平台,给消费者带来随时随想的服务和优质的购物体验。
在屈臣氏的线下门店,我们发现BA相对少了,而多了的则是带着镜子与试用产品的座位,还提供专门的肤质检测,再待久一点,你会发现BA的专业水平极高,且多数时间实质是在回应咨询。屈臣氏门店成为了顾客试用产品与体验服务的“第三空间”。
O+O本质上,是将传统零售过去简单粗暴的商品堆货销售模式,转变为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体验式营销模式,从满足简单产品需求进阶为满足消费者产品+服务的需求。
如此一来,屈臣氏提供的不再是销售场所,而是场景。O+O的渗透率也在不断攀升:O+O人均消费频次已经是纯线下消费频次的2.7倍,且客单价逐年攀升。
O+O平台策略赋能品牌增长
事实上,受疫情影响,美妆行业整体增长放缓。2021年全国化妆品零售额的环比增速逐月下滑,下半年同比增速更是降为个位数。行业整体承压状态下,过去各色选手蒙眼狂奔的美妆赛道,来到了一个崎岖的转弯区。大环境的剧烈变化,整个行业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机会,从“流量化冲量”走向了“数字化提质”的理性新时代。
屈臣氏有一个有趣的新锐品牌孵化平台叫“屈奇馆”。在这里,用户会看到很多还未在屈臣氏线下门店上架的初创品牌。屈臣氏让会员作为“首席试物官”免费试用,发表试用报告,并邀请美妆个护行业专家进行专业测评。经过顾客和专家双重把关,将决定品牌能否“出道”正式入驻屈臣氏O+O零售。
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 “上菜”的方式,还改变了 “上菜”的内容。决定一款新品的消费热度,不再仅仅依靠大预算的媒体传播投入,而是与屈臣氏“屈奇馆”的试用报告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传播的内容也一反之前高度统一、反复轰炸品牌核心诉求的思路。屈奇馆的内容角度显得非常多样化——从有效成分分析切入的成分党、从需求场景切入的使用体验、从选择对比角度切入的测评体验等等。他们的出发点是从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和习惯行为出发,而不仅仅是从所谓的品牌特点出发。
对于新锐美妆品牌来说,都能在屈臣氏的流量池里找到自己的精准用户,从而获得品牌破茧而生的增量。
在助力品牌完成冷启动的过程中,屈臣氏的O+O平台策略可以快速帮助品牌打通从营销到经营的完整链路,高效完成品牌建设、用户心智强化、消费行为转化。同样,这套模式也可以帮助成熟品牌优化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实现品牌声量、销售转化率及销量的持续多重增长。
屈臣氏主动求变或引领零售商破局
我们观察到,进入中国30多年以来,屈臣氏始终持续处于变革之中,这是因为美是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欣赏的认知,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认识不断深化发展,消费者也会对产品的功效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屈臣氏加大投入加速数字化转型,布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这一转变的直接体现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O+O平台策略。专业化、系统化、长期化与品牌一起通过数字化转型,取悦消费者,创造更多元也更有趣的美妆消费品世界。
另一方面,紧跟消费者需求迭代升级,屈臣氏也逐步推进了BA转型,通过“静静服务月”对BA形象进行升级,变身为“有话题、懂产品、懂年轻人、专业” 的形象。
屈臣氏主动求变的本身也是一种不变,有温度、热诚地对待消费者、品牌方和员工。化繁为简,可能最重要的能力并没有多么玄乎,共情是最质朴的道理。
屈臣氏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在它的示范带领下,会有越来越多企业将加速拥抱数字化技术以求变革升级,这是行业的利好,也是消费者的利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 热资讯!大部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大风、2023-01-11
- 环球快报:券商员工违规炒股 监管出手清理2023-01-11
- 【环球报资讯】2022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翻番 2023-01-11
- 政策利好频发 房企流动性紧张趋缓2023-01-11
- 每日看点!明星私募展望2023年投资:一个值2023-01-11
- 【当前热闻】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1月11日2023-01-11
- 环球即时:艾隆科技:1月10日获融资买入27.2023-01-11
- 全球今日讯!青云科技:1月10日融券卖出金2023-01-11
- 西力科技:1月10日获融资买入29.88万元2023-01-11
- 空客2022年共交付661架民用飞机2023-01-11
- 宝马去年在华纯电动车销量增长91.6%2023-01-11
- 【环球速看料】中科软董事长左春: 稳健“2023-01-11
- 要闻:传艺科技:已向两轮车和储能客户送出2023-01-11
- 天天热议:华龙证券IPO获受理2023-01-11
- 要闻速递:平安i贷贷款逾期21年多久上征信2023-01-11
- 捷报!中国长城擎天EF860双路服务器成功斩2023-01-10
- 从香气重新定义云南茶饮的代表作——麒麟大2023-01-10
- 微动态丨盛迅达拟出售对华立科技全部持股 2023-01-10
- 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卖出0.06亿 内资无惧2023-01-10
- 环球新动态:田野股份:目前与汇源无合作,2023-01-10
- 新城发展:新城控股2022年累计合同销售金额2023-01-10
- 城投“惊雷”:谁为托底者托底?2023-01-10
- 天天微资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2022年各车2023-01-10
- 百度李彦宏:自动驾驶率先进入商用的很可能2023-01-10
- 当前资讯!百度李彦宏:交通网络智能化改造2023-01-10
- 杭州市委书记刘捷调研蚂蚁集团等企业2023-01-10
- 焦点观察: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特斯拉降价2023-01-10
- 南充冬菜(宜宾芽菜配燃面味道一绝!本溪豆2023-01-10
- 北京天宁寺(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2023-01-10
- 【环球新视野】公司前线|岭南股份新增“数2023-01-10
精彩推荐
- 热资讯!大部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大...
- 要闻速递:平安i贷贷款逾期21年多久上征...
- 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卖出0.06亿 内资无...
- 城投“惊雷”:谁为托底者托底?
- 世界今热点:豪宅市场冰火两重天,透露一...
- 天天百事通!华润置地获授35亿港元定期...
- 上市房企重组首单细节曝光 陆家嘴三年...
- 今亮点!新城控股:2022年商业运营收入10...
- 招商蛇口开年“动刀”,重仓城市重新布阵
- 天天最新:吉大正元: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
- 【天天新要闻】禹洲集团2022年销售额356...
- 央行:2022年住户贷款增加3.83万亿元
- 天天观焦点:远洋集团2022年协议销售额1...
- 前沿热点:央行:引导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
- 全球快看点丨强冷空气来袭!多地气温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