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太阳能减碳新技术 实现二氧化碳规模化转化利用
“最大程度上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出路。实现这一途径需要突破科学难题,发展新技术。”近日,在由Cell Press、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二届“Cell Press物质科学周”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主任李灿说。
当前,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20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9.34亿千瓦,同比增长约17.5%。尽管如此,依然有许多行业刚性排放二氧化碳,比如煤基火电、化石燃料、交通领域、煤化工、冶金、水泥等行业。
李灿认为,如何解决这部分二氧化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硬骨头”。他提出,除了依靠植物自然光合作用、海洋吸收、节能减排等传统减碳途径,还应该发展新技术,特别是发展碳捕获及利用(CCU)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制绿氢,进而转化二氧化碳制液态阳光甲醇,实现二氧化碳规模化转化利用,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谈及CCU技术优势,李灿表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电解水制氢有望实现规模化、低能耗、高稳定性三者统一。一般来说,电解水催化剂能效提升10%~20%,可使制氢成本降低30%~50%;发展耐强酸、强碱的材料,能够使装置的使用寿命达到5年以上,大大降低电解槽更新换代成本;同时,电解水制氢装置与下游规模化应用市场匹配后,减少工业用地,制氢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实现这一路径,需要攻克能源转换相关的光催化、电催化甚至生物催化等一系列难题。可以说,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为可储存、可运输的燃料,被认为是“圣杯”式难题。
李灿介绍,目前,国际上大部分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停留在筛选催化剂阶段,光生电荷动力学和光催化微观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解决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记者 卜叶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精彩推荐
- 石墨烯新材料企业“墨睿科技”完成新一...
- 特斯拉5月在华汽车订单较4月减少近50% ...
- 国家统计局:5月下旬生猪价格环比跌3.8%...
- “先声诊断”完成近六亿元B轮融资 老股...
- 快手:616品质购物节5月阶段GMV同比增长...
- “艾科诺”获数千万元A3轮融资,浩悦资...
- “宸境科技”获数千万美元天使轮投资 ...
- 服装量贩集市“919氢仓”获千万级融资 ...
- 361度发布公告称:已全数赎回于2021年到...
- 百度入股黄油相机,经营范围含技术开发等
- “摸鱼”商标被多家公司抢注 国际分类...
- 软银面向日本散户投资者发售4050亿日元...
- 国开行今日发行不超过20亿境内美元债 ...
- 新晋苹果供应商“胜利精密”8000万股股...
- 商务部:上周猪肉批发价格每公斤24.7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