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燃料电池稳定性 “热缩冷胀”材料来帮忙 成果发表在《自然》上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商业化之路,遭遇的一个“拦路虎”就是热机械不稳定性,即电池在热循环中容易开裂、分层、破损。3月12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工大)获悉,该校固态离子与新能源技术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热膨胀补偿的策略,实现了燃料电池阴极与其他电池组件之间的完全热机械兼容,从而解决了阻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商业化进程的一大技术难题。这一突破性成果近日登上国际顶级期刊《自然》。
“热机械不稳定性,是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在高温下运行时,电池不同组件之间的热膨胀行为不匹配,会引起较大的内部应变梯度——在不同的位置应力不一样,导致电池退化、分层或破裂。”研究团队周嵬教授介绍,由于出色的氧化还原催化活性和高电导率,燃料电池最受欢迎的阴极材料是含钴的钙钛矿氧化物,然而钴基钙钛矿阴极的问题在于,它们的热膨胀系数非常高,远远大于常用的电解质,导致热机械不兼容。
为了大幅降低钴基电极的热膨胀系数,又不对氧还原反应施加负面影响,南工大教授邵宗平和周嵬团队提出用热膨胀补偿策略克服上述技术瓶颈:通过固相烧结,将具有高电化学活性和热膨胀系数的钴基钙钛矿与负热膨胀材料结合在一起,在两者之间引发了有益的界面反应,从而形成具有与电解质良好匹配的热膨胀性能的复合电极。
“热膨胀补偿策略是指用负的热膨胀去抵消正的热膨胀。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物体一般都是热胀冷缩的,而所谓负热膨胀材料却正好相反,它是‘热缩冷胀’的。”论文第一作者、南工大博士生章远介绍,团队成员经过近六年的反复实验摸索、接近一年的论文修改,才取得可喜进展。
最终,研究团队所获得的复合电极材料显示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出色的热机械稳定性。具体而言,在600摄氏度下,复合电极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在经历40次热循环后,性能仅下降了8%。
周嵬介绍,优化的钙钛矿化学组成和良好的热机械稳定性,共同促进了这种复合阴极的出色电化学性能,并为未来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电极设计开辟了一条崭新路径。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精彩推荐
- 工业原材料涨势汹汹 多原因致工业原材...
- 绿色金融路线图敲定 投融资空间加速开启
- 数字经济多重机遇催生“头雁”效应 ...
- 打造强大国内市场 扩大有效投资全面提速
- 易鑫集团2020年亏损超11亿元 上年同期...
- 近七成受访者有两部及以上闲置手机……...
- 八成受访者发现身边有情侣因彩礼闹矛盾...
- 立讯精密股价“腰斩” 今日收盘报34.35元
- 23日猪价:东北,华北全线飘红,浙江地...
- 国际多种粮食价格持续上涨 2月份创下近...
- 关于美债收益率上涨,近期美国十年期国...
- *ST九有涨停 该股涨4.8%报于2.4元
- 科创板中签多少股 短期内可能存在巨幅波动
- 借“碳中和”东风 次新股还能火多久
- 黄金期货维持反弹走势 机构:黄金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