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领域亟需建立相应监管机制 个人信息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无论是在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卫浴销售、汽车销售、餐饮等场景,还是买楼看盘戴头盔的趣闻,如今,人脸识别应用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进入我们的生活。
2021年是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强国战略之年,近两年,在各色各样的智能应用上,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然而在识别技术兴起的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的阴影面积也正在变大,监管变得越来越困难,笔者认为,人脸识别这样的前沿科技和应用给监管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随着“黑科技”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大家所关注的个人信息资产,其边界在不断扩大。在十多年前,个人信息资产重点包括的可能是大家说熟悉的私密信件、照片等;而前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上身份登记、交易数据等,成为新的个人信息资产;这两年随着识别应用的出现,语音、脸部特征,也开始成为受关注的个人信息资产。与人脸识别的发展相适应,如今,哪怕是微笑的一个嘴型,或者哭泣时一种习惯,由于数据标注应用的出现,它们都应该成为一种受保护的个人信息。
二是自识别等科技出现后,整个侵权过程变得更为隐匿。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卫浴、汽车等门店,对顾客脸部进行捕捉,并悄悄记录、识别用户的过程,与以往的登记个人信息不同,是一种在用户参与却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搜集个人信息的行为。不仅是收集过程无感,而且,在信息的二次利用上,用户也浑然不觉,着了商家的道。这种侵权行为的隐匿性,明显高于App上手动填入个人信息而导致个人信息被贩卖至房产中介等机构这样大家已经较为熟悉的场景。这种情况下,监管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三是准用门槛较低。目前,识别技术朝前发展,应用场景数量在一两年内暴增,几乎在各种场合下都出现了人脸识别场景,刷脸入小区、刷脸开机、刷脸考勤、刷脸取款、刷脸购物,甚至刷脸倒垃圾等,这让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频频“越界”,人脸识别的应用准入许可机制目前几乎是空白,这导致了监管执法无据可凭。
去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开展的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专项整治行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人脸识别领域,专项的整治和法律法规监管机制的建立,也已经迫在眉睫。记者 姚翀
责任编辑:孙知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精彩推荐
- 中国飞鹤发布2020年业绩:营收185.92亿...
-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我国电力系统具...
- 国建集团债股投资齐发力 持续为企业减压力
- 网约货运经历多轮洗牌 热门赛道“易攻...
- 万达放弃AMC控制权 票房破百亿企业仍艰难
- “延期募集”重现 “基金热”降温
- 2021年03月11日焦炭期货价格行情 价格仅供参考
- 3月15日山东枣庄华润纸业废纸收购价格调...
- 17日24时油价调整 92号汽油调至6.74元/...
- 油价调整消息:全国加油站92、95号汽油...
- 原油今日行情分析 原油昨日继续承压回落
- 纸白银黄金价格走势预测 整体走出先涨后跌
- 3月18日黄金T+D、白银T+D、价格仅供参考
- 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走高 黄金价格开...
- 品茗股份今日开启申购 抓住“数字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