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正文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2018-06-28 09:03:19来源:太平洋财富网

四是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政策支持。商务部制定了《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规范》和《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指引》,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出台农村电商发展指导意见;推动农商互联,会同农业部开展农产品电商出村工程和标准化试点;与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农村电商创业创新大赛,会同邮政局推动快递向西向下发展;组织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设立电商扶贫频道,打造贫困地区农村产品上行直通车。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推广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运营中心。吉林省鼓励县(市)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股权投资、PPP等方式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福建省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积极搭建政府主导的涉农电商平台,并支持市场化涉农电商平台发展。农业部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行动,召开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50个,认定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9项,发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2160个,精品线路670条。国家旅游局出台了旅游民宿行业标准,会同交通部等印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会同农业部开展了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北京市启动100个旅游休闲村镇创建工作,推进3000公里乡村旅游休闲步道建设和民俗村户旅游经营者万人培训工作。福建省制定出台了乡村旅游系列标准,推进乡村旅游“百镇千村”工程,创建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三)大力推进配套改革

一是创新涉农专项支付资金管理方式。2017年4月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印发了《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在全国推广“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2017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按照专项转移支付和基建投资管理的职责分工,在中央、省、市、县等层级分类有序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行业内涉农资金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源头整合,行业间涉农资金主要在预算执行环节进行统筹,进一步强化了行业内涉农资金整合与行业间涉农资金统筹的衔接配合。

二是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7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三块地”改革提速、延期,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创新发展。各地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大多数省份相关工作已进入尾声。人民银行指导金融机构创新了信贷管理机制和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两权”直接抵押、“农户联保+土地经营权抵押” “农民合作社和农户担保+土地经营权抵押”等多种金融产品。各地也积极探索了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新机制,福建省沙县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通过农村产权评估与推广村级担保基金、精准扶贫担保基金,开展了土地经营权、林权、农业设施设备等“产权抵押+基金担保”贷款,逐步激活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了基础。吉林省搭建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普及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覆盖各市(州)、县(市、区)、乡(镇)的三级交易平台体系。重庆市依托市农村土地交易所,积极拓展区县产权交易服务体系。

三是探索制定农用地基准地价制度。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公示地价体系建设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推进了农村地价体系建设,为农村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持续强化公共服务

一是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了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起草并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会同交通运输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起草并以国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商务部会同财政部支持山西、安徽等15个省区建设304个产地集配中心、农产品交易仓储设施和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等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山东、河南等10个省区发展冷链物流,在全国13个省区支持25个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并在试点基础上印发了加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重庆市加快建设主城、区县、乡镇(社区)三级农产品市场体系,配套建设信息化系统、检验检疫等设施。福建省2017年安排冷链物流支持资金1900万元,支持各区县建设改造冷库设施、批发市场低温物流专区和零售企业终端低温设施等。河南省加快构建以郑州为中心、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

二是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了2017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河北等10个省市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农业部实施了益农信息社“整省推进”建设,采用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公助民建、公管民营”方式开展建设运营,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探索农业物联网软硬件购置补贴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涉农工业企业搭建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会同财政部加快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支持27个省份13万个行政村实施宽带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全国行政村光纤网络覆盖率提升至94%。内蒙古通过“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产业融合主体提供技术咨询、政策解读、农资打假、维权投诉、生产指导、供求发布等综合服务。贵州省启动了“农业云”建设,广东省积极推进农村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建设,河南省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并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国家工商总局积极推进“商标富农”,大力推进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与电商平台企业合作搭建地理标志流通平台,建立农村基层合同助农指导站,制定并免费发放适合农业生产经营需求的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国家林业局成立了林业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编制了《林业品牌建设与保护行动计划》。吉林省启动实施了区域公用品牌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全省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全省工商系统建立了100个合同咨询服务指导站,制定了合同帮农十项工作制度。天津市举办了首届名优特农产品展示暨加工技术对接会。

四是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发展。人民银行指导各地以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农户信用评级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福建省沙县按照“先建档、后评级、再授信”的工作思路,在全县开展农户经济档案建档及信用评级工作,并依托政府办公网络,实现农户信用信息在县域涉农银行间共享。

(五)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一是有关部门开展全国性试点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旅游局在深入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的基础上,联合印发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成300个融合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利益联结紧密、配套服务完善、组织管理高效、示范作用显著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17年确定了首批148个示范园创建单位。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支持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的意见》,提出按照“一年有规划、两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的总体安排,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培育打造和创建一批融合发展先导区,并创建了60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财政部会同农业部支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安排资金8.3亿元支持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中,建设了29个涉农产业示范基地。商务部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756个县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国家旅游局创建了100家“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组织认定了10家“中国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华供销合作总社确定了5个供销合作社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

二是各地区开展地方性试点示范。山西省在国家级产业融合试点县太谷县启动了山西“农谷”省级战略,集中资源、汇集政策打造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高地,同时择优遴选6个县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融合示范园。福建省着力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扎实有序推进试点示范创建工作,目前确定国家级试点示范县5个、试点示范创建乡镇51个、示范村372个,试点示范地区积极发展了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逐步形成了差异化发展格局,其中,建宁县持续培育了“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模式,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入推进了“农业+电子商务”模式,探索了“农业+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了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创建;漳平市深入挖掘了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形成了159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

二、发展成效日益显现

2017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继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程、丰富融合内容、提升融合质量的同时,着重围绕农民持续增收、农民就业创业、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等方面聚焦发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不断涌现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把培育融合主体作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基础作用大、引领示范好、服务能力强、利益联结紧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融合主体。目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已实现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从单纯生产到综合带动、从收益独占到利润共享的转变,展现出较强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进入到成长成型的蓬勃发展期。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7万家,已服务3600多万农户,托管面积2.32亿亩。

(二)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大幅增加

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各地区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成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绿色品牌、推进“三品一标”建设的“催化剂”。特别是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线上特产馆、品牌店、专销区加快建设、持续扩张,推动了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落地。一年来,借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特别是主产区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规模化持续发展。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17年9月,全国累计完成农产品商标注册279.5万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3734件。截至2017年10月底,贵州省已获得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663个、产地6355个、面积3246万亩;有机农产品1117个、面积144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48个;“三品一标”面积3474万亩,占全部耕地的50.1%;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8个。江西省通过开展绿色生态农业行动、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大提升工程,已获得了3657个“三品一标”产品、590个绿色食品、1024个有机产品、7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

(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档升级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各地涌现出多类型多样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突出了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导向;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物流、仓储、营销链式发展;引导了更多的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推动了产城融合发展。特别是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形成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呈现出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和发展集聚化态势。各地相继打造出一批集自然、风情、历史、人文等于一体的“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乡村景观综合体和田园实践馆,推出了休闲农业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和经典旅游线等地方知名品牌,配套水、电、路、气、网等设施和卫生、消防、安全等条件大幅改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预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超过6200亿元,年接待游客22亿人次。同时,农村电子商务势头勃发,迅速覆盖广大的县、乡、村,显现出较高的业态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017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448.8亿元,同比增长39.1%;农村网店达到985.6万家,同比增长20.7%,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和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四)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

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经营主体同农民形成了订单生产、股份合作、产销联动、利润返还等多种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了“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固定租金+企业就业+农民养老金”、“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多种收益分配形式。与原有的利益联结机制相比,利益联结关系出现了新的提升,农民同经营主体构建起了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的跃升。一些省区的贫困地区利益联结中的价值链分配重心,开始向上游农户倾斜,向极度贫困农民倾斜,探索出了“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和“扶贫资金变股金”的资产收益分配形式,社会资本在贫困地区资源开发中,最大限度让利给贫困户,实现了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稳定增收、扶贫脱贫的效果。江苏省698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200万户,95%以上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湖北省金秋农业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每亩800元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每年每亩3000元劳务工资返聘农民,流转土地在核算成本后红利五五分配,每年4000元以上,农民每年亩均保底收入达到7800元。

责任编辑:孙知兵

相关热词: 结构性 农村 产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太平洋财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链交换 - 网站统计
 

太平洋财富主办 版权所有:太平洋财富网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财富网(www.pcfortun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过本站允许 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业务QQ:3 31 986 683